2)第一百八十四章 两路入蜀_新三国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素。

  与周瑜恰恰相反,年少时曾仗义拔剑的徐庶在四处流浪了几年之后,重学诗书兵法,然后又被高宠委以重任,这一段随军征战的经历让他性子由急噪变得沉稳起来,而何宗的暴露也让他对曹军多了几分警觉和小心,所以步步推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他的首要选择。

  “公谨是不是过于乐观了,我军要北伐中原,必先破宛城,然此城城固壕深,守备森严,守将曹仁又为人机警,我几度派出细间想潜入城中打探,皆不得其法,今若强攻城池一时不下,则我军将陷入被动矣,到那时刘备极有可能已彻底剿灭了反抗势力,如果他兵出蜀中威胁我荆襄,我们将不可避免的遭受两面受敌的困境,这是我无法想象的一种结局。”徐庶反驳道。

  周瑜不以为然道:“曹军在樊城吃了败仗之后,一直紧守城门不出,想是怕了我们,如今我军士气正旺,合我荆北黄忠、朱桓、太史慈、凌统四部近三万精兵围攻宛城,克敌必复,再者,我们还可以在淮南方向作出佯攻的态度,对于禁、乐进牵制,我就不信曹军抵挡得住,至于刘备,我以为由甘宁将军率锦帆军扼守在江陵就可以了。”

  “公谨,你莫忘了曹休曹纯的虎豹骑正驻守在宛城,我们以步兵为主进攻,胜时当然无虞,万一遭至败绩,则将陷入敌骑尾追的困境中。”徐庶毫不示弱道。

  “哼,你说来说去,不过是想让宠帅西攻巴蜀,可是等你攻下益州时,曹操有可能已拿下了河北的冀、并、幽、青四州,到那时我们的实力才涨了一点点,曹操可就涨了一大截了。”周瑜大声道。

  听得两人的争论,高宠不禁皱起了眉头,周、徐两人的意见看似南辕北辙,其实终途是一样的,只不过过程不同罢了,周瑜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冒险倾师北上占领中原,从而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取得全面的优势,这是短时间内获得天下的最好办法;而徐庶则认为应当一步步实施扩张的策略,拿下益州既贯彻了先打弱敌的战略,又能消除来自长江上游的危险。无论自己取哪一种选择,都将是有所得也有所失。

  从感觉来说,周瑜的设想充满了大胆奇丽的想象,兵进中原——,这是每一个江东子弟无法遏制的渴望,从春秋时的吴楚北伐,到项羽起兵反抗暴秦,其中都有着这一种复杂得难以说得清楚的情绪在里面。

  这是对中原强盛文明的向往。

  这也是对那些瞧不起南方人的北方士族的反击。

  周瑜是南方人,他能感受得到那些落魄流亡到江东的士族眼神中的高傲,这一点高宠也能承受得到,所以他很清楚的周瑜心中的那一份激荡。

  而徐庶不会有这一种复杂的情感,本身就是从北方流亡过来的他是庶族出身,士族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