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九十六章 圣意难测_大明王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

  整了整头上的官帽,萧凡抬脚往宫外承天门走去。

  一边走脑子里一边思考。

  朱元璋说了两次“用心多想想”的话,到底用意在哪里呢?

  做了错事为何不杀他?为何还让他处置朱棣和黄子澄斗殴之事?

  是啊,为什么呢?按朱元璋的脾气性子,这位爷可是华夏历朝暴君中排得上名号的人物呀,死在他刀下的大臣有多少,数都数不清,他为何偏偏放过了自己?难道因为自己长得帅?可是长得再帅,这张脸也不能当免死金牌使呀。

  朱棣与黄子澄斗殴本是自己一手策划,却偏偏又让自己去处置他们,一个是当今皇子,一个是四品儒臣,任哪一个的分量都比自己重得多,若非圣旨压着他们,他们肯让自己处置才怪,朱元璋让自己处置的目的何在……

  萧凡伤脑筋啊,朱元璋打了一套迷踪拳,打完收工,这让自己怎么猜他的用意?可是直觉又告诉他,必须要好好想想朱元璋的用意,想明白了,也许对自己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最少也有个指导性的大方向,只要自己把握住了这个方向,与朱元璋的步调保持一致,那么自己脖子上的这颗脑袋便能安安稳稳的继续长在脖子上。

  萧凡皱着眉,在沉思中慢慢走到了承天门,金水桥下,一泓清水悠悠荡荡,由东往西流淌。清水深可见底,连河床上的卵石形状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粼粼波光。

  萧凡站在金水桥上,目光呆滞的望着桥下的清水,楞楞的看了许久,忽然如同被雷击中了一般,浑身一激灵,顿时豁然开朗。

  一句很有名的话在脑中出现:“水至清则无鱼。”

  他终于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

  朝堂,清流,奸臣,党争,制衡……

  这些关键词如走马观灯似的,一一在他脑海中掠过。

  把它们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中心思想:水至清则无鱼。

  对皇帝来说,朝堂之中无论是清流还是奸臣,都有着他们的用处,不用皇帝操心,这些人会按自己的成分自动结成一个党,朝堂的人际关系里,清流或奸臣都有自己的圈子,两个大圈子或许也有交集,并非世人想的那样正邪不两立,大圈子里面还有着小圈子,各自的小圈子又与别的圈子形成交集或对立,总而言之,朝堂的圈子很复杂,但是对于有能力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的成分越复杂,就越有利于皇帝对朝政和大臣的掌握,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禁绝党争,党争乃亡国之道”等等,可实际上皇帝对党争是持欢迎态度的。

  一派势强,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产生了影响,那就拉拢另一派,借另一派之手,打压势强的一派,被拉拢的一派趁势崛起,皇帝再扶持一派,继续打压崛起的一派……

  这就是制衡,这就是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