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二六章 梦想、现实(下)_官居一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定的内在关系。

  先说银矿工人的暴乱,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随着近百年来经济的发展,白银已经成为社会结算的主要货币,随之而来的,是对银矿石需求的激增。银矿的开采由官府控制,但实际采矿的,却是邻近地区、以宗族为单位的彪悍山民。

  为了完成上差、中饱私囊,官府往往定下极高的上缴额度,并通过矿卒和官差,监督监视矿工采矿,严惩偷懒懈怠者,并对偷盗矿石、偷挖矿山者绝不姑息。

  在当时的条件下,矿工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出现死伤司空见惯,且要整曰面对官府的盘剥与欺凌,怨气越来越重。这种时候,有地方豪强登高一呼,很容易在矿工和周围地区的村民中,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他们按照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进行训练,除了抵抗官府的暴政外,还有更吸引人的目的——私开银矿。这种行为当然不能不被官府容忍,往往面临着严厉的打击,但因为矿工们又以宗族为单位,团结彪悍,而且银矿所处之地,往往是山脉连绵,军队很难打得过山民。加上私开银矿的收入,即使对于普通矿工来说,也远远高于为官矿劳作,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便造成了延绵百年,无法根除的冲突根源。

  历史上,杨廷和当政时,曾经采取一些手段,缓和了官府与矿工的矛盾,但严嵩柄国后,一切急转直下,官府贪墨、压榨矿工,逼死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眼看就要再次造成暴乱,但东南倭寇的横行,改变了事态的发展……官府的注意力不再放在矿山上,卫所军队更是在战争初期,被强大的倭寇消灭殆尽。于是从嘉靖三十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官府对矿山的监管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后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到。

  私开的银矿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矿区冒了出来,其中最大的一片,是位于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地带。这片方圆六百里的地区,有浙江衢州府的西安县北方银场、开化六都银场、江西婺源德兴银场、玉山银场等七八个银矿,私自开采的矿洞,竟达到一百多个,每个都有不小的出矿量。

  与之相对的,是官开银矿的萎靡,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矿工开工,每年的供应量自然锐减。在战争时期,为了避免内外交困,官府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如今倭寇已被彻底赶走,没了外部的压力,官府就不能任由其折腾了。

  事情的关键人物,是浙江巡抚、御史中丞王本固,他早就对矿山的这种状况忍无可忍,便想接着抗倭胜利的锐气,雷厉风行、一举解决这个痼疾。便在没有通报总督衙门的情况下,带领本部数千官兵、降临衢州府,率衙役、官差、团练、乡勇,共计近万人,浩浩荡荡的进山封矿。

  起先进展十分顺利,查封了十几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