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14章 共克时坚 三 得道多助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是灾难时期,不兴铺张浪费,一切从简嘛!

  ……

  5月15日,诸城县,诸城农贸市场。

  “……汪氏两叔侄,国士真有双……”

  “……管委会统合部与农业部联合宣布,将投资在各地兴建‘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三十万吨的存储能力,届时再无饥荒之虞……”

  “……胶济铁路开工在即,某地劣绅煽动抗路闹剧,引发众怒……”

  “……宁阳县士绅捐助新面粉八千石以报效国家……”

  “……南洋种植园经济发展势头猛烈,古塔波树种植引发热潮……”

  饭店“朱旺升速食记”的门口,老板朱旺升拿着一叠新到的报纸,无聊地读着上面的内容。

  随着印刷产业的进步和物流体系的发达,现在东海国的报业也越来越旺盛了。耳熟能详的大报就有十多份,小报更是多如牛毛,不但发行周期缩短到了五天乃至三天一期,平均价格也降低到了每份一银分出头的水平上,为知识阶层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

  诸城农贸市场在胶沂铁路和安诸公路开通之后更加兴旺起来,朱旺升速食记也加盖了一栋楼扩大经营。不过随着大旱的降临,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农贸市场自然也一下子惨淡了下来。如今这大好的正午也没什么客人,朱旺升便只能百无聊赖的读报了,还好,上面都是好消息,能让心情好一些。

  当然,这些好消息也是文化部定向投放的,为的就是制造舆论,使得民间对抗旱救灾有信心,产生正面预期。

  这种舆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了“旱灾一定能得到解决”的预期,持有存粮的民间人士才会仔细规划手头的储存量,以合理的价格和数量向外出售以获取利润,从而稳定市场供应。不然的话,要是他们看不到希望,那就会死死把存粮捂住,既赚不到钱,又加剧了市场上的粮荒,那可就真不妙了。

  朱旺升对此间深意是了解不到的,只是看看解解闷而已。正看着,一个熟人却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哟,朱兄这读报呢?”

  朱旺升抬头一看,是相熟的郑老板。他还是骑着那辆好几年了的“永久-3”自行车,轮子倒是新换了胶轮,现在把车往门口一停就朝自己打起了招呼。于是朱旺升放下报纸,道:“这不也只能读报了么。怎么,郑哥儿,今天是找到货源了?”

  郑老板摇摇头:“现在能出产的那点蔬果都让人给高价包下了,我哪抢得过啊?不说了,我正饿着呢,来点吃食吧。”

  朱旺升来了兴致,站起身来往柜台走去:“好啊,吃点什么?行市你也清楚,现在菜粮都贵得很,反倒肉便宜了些,不如来份大侠套餐,切上二斤卤牛肉?现在不多吃点,过段时日可就没了啊。”

  农产品减产,涨价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