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40章 上海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识字的子弟多,因此就能招来不少排字工——活字印刷是北宋时就出现了的,但是相比雕版印刷一直不占主流,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门槛太高。雕版印刷即使是文盲雕工也能照着模子刻出来,而想用活字排版,必须识得字才行。这个时代,文盲才是大多数啊!

  过去,印刷业印量不大且产品内容雷同,所以雕版印刷更有优势。而现在报纸内容一期一变,活字印刷的优势就显著得多了,因此能发挥出这个优势的陈家就更容易占得先机。

  这份《格致新知》,并非东海人办的出版物,而是华亭县一家徐姓大族主办的。这家人根基深厚,族中能人辈出,光这一辈就有好几个进士,同时在商场上也有不少建树,自然也派了不少子弟去东海国求学。怪不得说人家厉害呢,这些留学的子弟学成后,回家一分享学习的心得,族中不少人就被这些新学折服,一边派遣更多的人去求学,一边著书立说,利用自家横跨两个知识体系的优势,把东海人的新学“翻译”成当代人易懂的话语传授出去。他们还办了这份《格致新知》,两版刊登新学知识,两版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一些问题,居然也颇受欢迎。

  这不,陈老板一边检查着排版,一边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过去了。不过正当他看得入神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却走了过来,打断了他的阅读:“二叔,外面福顺行送货来了,看箱子,应该是北来的洋货。”

  “福顺行,北洋货?哦,算算是这个时节了,应该是北来的耗材到了。”陈维纲小心地把放大镜装回皮盒之中,塞进怀中,“走,喊上两个人,出去接货吧。”

  福顺行是华亭县的一家老字号商行,在上海设了分行,也经营一些洋货转卖、土货买办的生意。浸香书坊用的东海货大部分都是通过他们采买的,比去临安进货要方便些。采购的主要是印报所用的铅字、纸张和油墨,虽说本地也有类似的东西,但用起来与洋货差了一大截,所以大多还是外购的。

  两家也是熟人了,很快就点验过了货物,办好了交接,然后把东西抬了进来。油墨和纸自是要入库不必说,陈维纲让工人抬了进去,然后自己带着识字的子弟,来到了排版间,将新到的铅字按顺序放入架子中。

  “A,啊阿,每样五十个,准……Ba,八……”

  他们所用的排列方式,是从东海人那里学来的“拼音法”,虽然检索起来未必有传统的法子快,但学起来却出乎意料的简单。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学过基础规则后,简单练习一阵子,就能从一堆繁复的架子中准确地把需要的字找出来,可以说培训起来要容易多了。陈维纲一开始对此也感觉很困惑,但这个时代诗词发达,对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