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一九章 前往倭岛 (求订阅)_大唐第一长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较被动。晋代高僧法显访问印度,是从海路回国的,到爪哇不得不等待季风达5个月。

  到了唐代,对季风的利用就自由得多了,由于李战的长乐船的技术大为改进,已经可以做到“风来八面,唯头不可行”,即除了当头的方向而外,船可以向其他7个方向前进。这种技术,西方在16世纪以后才掌握。

  还有天文定位导航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

  李战更狠,直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张耀祖掌握之后,直接可以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这让我们的张耀祖激动不已,看李战有点看神一样的感觉,因为李战真的是太神了,知道太多他不知道的事情。

  最后李战还发明了水浮针...虽然说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早在战国时即已问世。但是这种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的圆勺形测向器,显然不适于在波涛颠荡的海洋上应用。

  李战就发明了更先进的水浮针...做法很简单,它是“以针横贯灯心(即灯心草),浮于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由于不论船舶在海中如何摇摆,而容器中的水面总有维持水平的倾向,因此,水浮针的指向效果相当稳定。

  这对于提高船舶的导航精度具有重大意义,比1492年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到达“新大陆”时的同样发现,早出4个世纪以上,按照张耀祖的说法,要是可以早点遇到这样的技术,那么他的船队可以到达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李战对于张耀祖这样的说法微微露出了笑容,他很欣赏张耀祖的无所畏惧,以后李战感觉还是能用上张耀祖。

  出了这些航海技术,李战还针对了败血症做了一些防御,因为李战知道,欧洲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时代,也是一个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