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37章 不情愿的和平(十一)_革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弘范便下令部队准备迎敌。过了一个多小时,宋军抵达。张弘范就见到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上都是宋军的队列,他们竟然在这么广阔的平原上摆开了一个巨大的包围阵。

  当天,宋军与张弘范军交战,只战了小半个时辰,看到局面无法挽回的张弘范带领三千骑兵从宋军还没来得及包围的北边逃脱。宋军也没有去追,只是满足于歼灭张弘范带领的一万多步兵。

  自此,滑县战役基本结束。蒙古军货真价实的损失了过五万的军队。而忽必烈身为蒙古主,立刻按照蒙古文化,派人来议和。赵嘉仁也不想再打下去,双方便一拍即合。

  大宋共和四年九月十三日就达成了《滑县和议》。滑县协议规定,蒙古军交还襄阳给宋军,潼关以西,维持现状。潼关以东,大宋占有太行山到黄河之间的一部分土地,向东抵达至朝歌。再向东,双方以新的黄河为界。此协议有效期三年。

  自此,战争终于结束。双方各自退兵。

  宋军渡过黄河,赵太尉前往宋陵祭拜一番,这才返回汴梁。刚到汴梁,就开始下雨。这场秋雨一下就是半个月,下雨的时候大家也没办法行军。众军都忍不住抱怨起来。

  赵嘉仁笑道:“却也不用抱怨。这场雨下的很好。汴梁染胡骚百年有余,我等光复旧都,这场雨算是清洗了汴梁的胡骚之气。”

  在这个时代,气运之说很盛。赵太尉的解释完美的接了地气,很快这个说法就传播开去。让这场令人觉得不爽的秋雨变成了上天的祝福。

  雨一停,赵嘉仁就率军南下。走到许昌这个预备过冬的地方,赵嘉仁便自南下。十月十二日,赵太尉抵达临安。

  在临安的码头上,宋军密集排列。即便如此,被一系列胜利消息刺激的无比激动的临安市民们依旧想靠前一点,以亲眼见到赵太尉的身影。《大宋日报》全文刊登了《滑县和议》的全部协议内容,还附上了一份全新的边界地图。

  百姓们看到了原来蒙古已经距离临安有几千里,因为临安总投降带来的绝望心情终于得到了完全的排解。对于创造如此巨大功业的赵太尉,已经被蒙上了一层近乎神话般的光芒。临安的市民都想亲眼看看这个人。

  赵嘉仁看到岸上的这成千上万的百姓之时并没有激动。见识过总数过十万人的厮杀,这么点人不过是清风拂面的水平。

  然百姓见到赵嘉仁在一众人等簇拥下上岸,却完全没办法当做清风拂面。赵太尉此时36岁,正是男人的黄金时代。他身材挺拔,身高18o靠上。在一众侍从中很是显眼。赵太尉穿一身现在宋军标准靛青色军服,短,带了八角帽。然而雪亮的中腰皮靴,还有闪闪亮的肩章,胸章。虽然因为征战而显得有些消瘦,举手投足之间的从容却让消瘦身材显得更加干练挺拔。。

  立刻就有人喝彩起来,其他人不管看到没看到,也都跟着喝彩。赵嘉仁并没有停顿,此时并非是表现亲民的时刻。他要赶紧召开学社会议,继而是官员的会议。在会议上,赵嘉仁要告诉这些也许能继续合作的人,故都已经清洗胡骚,新时代开始了!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