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819章 朕也想试试(感谢二狗狗娃的打赏!)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问出身,不论良贱,也不看他们的诗词文章名气,更不看权贵官僚们的推荐信。

  先得参加李家的初选面试,通过了的才能得到一张准考证。

  然后是种种极严格的考试程序,最后阅卷的时候,还是糊名阅卷。考官根本不知道阅读的是哪个考生的卷子,甚至李家直接还让人把考生的卷子誊写过了,这样连凭笔迹或做记号舞弊都不可能。

  一切的一切,只凭真本事,论真才。

  李世民有点动容。

  大唐科举,都还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大唐朝廷,都还没有能抛弃士子们的出身,而只论文才,但李家却已经先行一步,做到了这点。

  不问良贱出身,不看荐举,不论名气,评卷只看文采,糊名阅卷,这一切,李世民都不曾想到过。

  他动容了。

  李家的这一套考试程序,真的把朝廷的文科举甩到身后很远。

  “李家考试的内容是什么?”现在李世民关心这个。

  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算是正式确立,从隋到唐,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其实没什么变化,主要还是以诗书周礼等儒家经典为主,考帖经墨义诗赋等。大唐的科举考试一年一次,又分为许多个科目,明经进士秀才等等足有上百科,各种人才都取。

  明法明算这些科目,算是专业人才的选拔,而明经进士秀才这些科,就算是通才了。

  李家的考试其实也离不开这些。

  同样是以唐代所奉的儒家九经为基础,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和朝廷的差不多。

  有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和墨义几种。

  帖经,其实就是填空题目,从儒家经典之中,选择一句,让考生填出中间缺少的字句。这个算是比较基础也比较简单的,一般只要熟读儒家经典,那么这样的填空题肯定没问题的。

  这帖经考试,考的就是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度,看掌握的如何。

  策问,则相对要难的多了。

  朝廷考试里的垂问,一般会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问题,命题形式的论述文。李家的考试里也有策问,但考的不是什么朝廷大事,国家制度得失,而是如何建设领地这一命题。

  另外李家还考杂文。

  这其实就是应用文写作,让考生们以官吏们常用到的篇、表、论、赞等体裁,让考生作文,这也算是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考核了。光读书不行,还得看你文书能力,好比你在后世进政府上班,你得会写报告。

  李家也考经义和墨义。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或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考生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有点读后感,阅读理解的意思。

  墨义,则是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考生应答,或者要求对答这个句子的含义,这个相当于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

  这些朝廷都有考。

  但李家的考试不只这几项。

  李家可是要考整整三天,有九场考试呢。每一场考试,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帖经、墨义、经义、策问、杂文、诗赋。

  包括做诗写赋,那才六项。

  李家还考算术,还考律法,甚至还有一场体能考试。

  相比于朝廷考来考去,都只是考经义策问诗赋这些,李家的考试内容可丰富的多。考起来,也更难的多。

  “李家这是招募文书账房,还是秀才进士?”

  朝廷科举的明经科,算是比较重要的科目了,可都主要还是考帖经墨义为主,而李家的考试,比朝廷最难考的进士科和秀才科,感觉都还难。

  “太子现在李家的考场考试?”李世民又问。

  “回陛下,是的。”

  “要考三天?”

  “是。”王太监回道,“要派人去请殿下回宫吗?”

  李世民想了想,摇头摆手,“算了,让太子考完吧。另外,你去找李府,问他们要一套这次考试的卷子,朕想看看究竟。”

  总结,二月结束了,还欠143章。这月更的不多,下月努力,继续码字去,马上一号了,大家有保底月票的投票支持一下吧。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