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薛妃的来历(2)_重生维京海盗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唐顺宗“李诵”在继位之前,做了整整25年的太子。

  待到ad805年他成功上位的时候,这位皇储君已经44岁了。

  李诵是个明显不符合时代情绪的帝王。对于这个外忧内乱,即将分崩离析的国家来说....李诵实在是太过传统,也太过“中庸”了。

  身为太子的25年中,他亲眼见识过藩镇叛乱为这个国家带来的祸事与灾祸,但这个迂腐的帝王依旧根深蒂固的坚信儒家“仁义治天下”的道理。

  大臣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心善”,然而众所周知...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除了妇人之仁,没什么大本事”。

  坦白讲,李诵作为帝王,照比某些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废料依旧还是要好上不少。

  他是个虚心好学的好学生,对木工锻造等各项技艺均有涉猎,但最擅长的是写字。他的一手好字宫内罕逢敌手,每逢德宗做诗赐予大臣和方镇节度使时,一定是命太子书写。

  然而时逢乱世.....

  乱世之中“平庸”也会成为罪过。

  单纯平庸也就罢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李诵竟然还是个病秧子。804年,他忽然中风失去语言能力,而同一时间,垂暮之年的唐德宗也同时一病不起。

  临终前,唐德宗李适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再看一眼太子。只可惜太子此时也重病不起。

  直到老王病逝,两人都未能碰面。

  当德宗病逝后,唐顺宗“李诵”按照遗诏登基。可以想象在满朝的“法家导师”眼中,他们对这位44岁,病恹恹的中庸帝王是什么样的态度。

  而上位之后,这位新晋帝王所展现出的能力,也完全符合大臣们对他的预期。

  因中风失音外加行动不便,他必须提拔宰相为自己分理朝政。一生坚定信仰“儒家学派”的李诵自然会选择一位孔夫子眼中的完美圣人。

  他选择了这个时代中,“儒家学派”的扛鼎之人“王伾(pi)”与“王叔文”。

  后世将这2人并称“2王”。

  坦白讲,身为当世大儒的2王的确拥有兼济天下的决心。然而无论出身(2人皆是出身寒门,来自帝国边陲),亦或者政治背景(此时宫内的“儒家学派”已经几乎被完全肃清,两人即无盟友,也无亲信)全部不堪大用。

  饱读史书的李诵认为自己是效仿先人之举,如同刘皇叔一般从荒山中找到卧龙凤雏,然而满朝文武却并不这么想。

  这两人甚至不是进士。

  皇上的这一举动,几乎等同于招了两个文盲进来。

  或许正是因为来自民间,2王亲眼见识过藩镇割据对于底层人民的伤害。

  他们效仿儒家先贤,一生开设宗门,教授门徒,不收金银,不贪功名,过的是和底层百姓无异的平凡生活。

  正是因为从来没有浸泡过“权利”这口大染缸,两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