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六章:徐光启解惑_我是朱由校我不当木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地价的下滑,无形之中,使他们的资产萎缩。”

  “更为关键的是,大明王朝两京十三省绝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这些乡绅手中。不过,由于大明去年对建奴的那场胜利,使辽东辽西却成了一个变数。两辽地区苦寒,并不太适合稻麦等农作物的种植。而且,那些勋贵较少,推广这些新作物并不难。如果陛下把两辽地区的多余粮食运往中原,必将会导致中原粮价的下调,甚至会带动土地价格的下跌。不过,我想,陛下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我点点头,确实不能这样做。在我心中,我要把辽东、辽西发展成一个粮食基地。等将来蒙古有变,对蒙古用兵时,就可以直接让两辽地区往战场输送军粮,这可以减少很多内耗。

  “还有一个变数在四川和贵州。”徐光启沉默了一会继续说道,“四川和贵州由于奢崇明、安邦彦的叛乱,导致民不聊生。大量土地荒芜,也必然会导致地价的下跌。因此,陛下应派人大量收购土地,当这些土地掌握在陛下您手中时,还不是想让百姓种什么就种什么。当然,去收购土地的人选陛下一定要慎重选择,否则可能会花了钱还会丢了命。”

  我点点头,有道理。我并不缺钱,内帑也好,国库也好,还算充盈,购买土地是一条可行之路。当然,奢崇明、安邦彦也不是省油的灯,如果派个软蛋过去,那就等于给叛匪送钱。人选倒是个问题!

  “老先生可能给朕推举个合适的人选?”我试探地问道。

  徐光启摇摇头:“本来,元化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不过,他必须要坐镇通州。”

  通州新武器的研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孙元化已基本继承了徐光启的衣钵,在通州没有培养出合适人选之前,孙元化绝不能轻动。

  “老先生还有其他建议吗?”我继续追问道。

  “其他建议陛下应该也想到了。那就是鼓励百姓开荒。大明还有许多贫瘠的土地并没有开垦出来。这些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稻麦的种植,但据老臣所知,种上红薯、玉米还是可行的。如果陛下再给百姓一些优惠的措施,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也不会少。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三五年之后,红薯、玉米、土豆的种植应该会达到陛下的预期值。”

  徐光启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终于看到了曙光。我起身,对徐光启再拜:“老先生,受教了。”

  徐光启慌忙站起身来:“陛下,您这是要折煞老臣吗?”

  “不!”我摇了摇头说道,“老先生您当得起。朕这一拜,是替大明数千万百姓感激陛下。我大明众多臣子中,明白这翻道理的也许并不只有老先生一人,但能够对朕说这些话的只有老先生你。”

  回到乾清宫,我心里轻松了许多。虽然,最后的人选我还无法确定,但毕竟有了希望。实在不行,只能让曹文诏提前过去了。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总觉得,我应该有更好的人选。

  这天,我正在养心殿闭目养神。王安抱着一堆奏折进来了。他嘟嘟囔囔地不知在说些什么?

  “王伴伴,说什么呢?大点声,让朕也听听。”我有些懒洋洋地说道。

  “陛下,您说这些官员怎么了?年纪轻轻的就想辞官回乡,您说,他十年寒窗到底为了什么?”

  “哦?”我坐直身子,“谁想辞官回乡呀!”

  “孙传庭。”

  谁?我一下子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满脸的震惊。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