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五十三章 夜宴(八)_南唐大官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拜师?

  韩熙载的提议,让秦易一呆。

  之前胡老便提过让秦易拜他为师的事,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所以秦易好生考量过。

  他找人了解过,胡老是一代大儒,若只论学问,那胡老绝对是无可指摘的良师。

  跟着胡老,只需用心学习经史子集,想必用不了几年,就能考个功名回来。

  可南唐还剩下几年的气数?他就算能够得到那个功名,又有什么用?

  恐怕得意不了多久,南唐这艘大船就要倾覆了。

  再者说,通过科举来得到权势地位,速度实在太慢,等他得了功名地位,周嘉敏也已经被周家许给他人了。

  那他费尽心思考取功名,不是白瞎吗?

  所以,秦易想走的,其实是其它的路。

  第一条路,是进入某位大官的幕府,做他的幕僚。

  幕府最原始的意思其实是武将因军队出征需要,用帐幕所建立的一种营帐。

  一般情况下,只有封疆大吏,权臣或者所谓的“戎帅”,才有资格和权利建立幕府。像唐以后的节度使,就有这个权利。

  当幕府成立之后,大官就可以自行招募亲信或者士人,尤其是喜欢招募一些有能力又有名望之人。

  唐代很多诗人都曾有过幕僚身份,比如,杜甫、李商隐、王维以及李白等,他们在幕府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顾问”。

  跟着大官做了幕僚,一旦被大官赏识认可,就会有机会被编入正规官制而成为名正言顺的官员,所以很多科举落第的人才会不遗余力地响应幕府应召。

  但从本质上来讲,幕僚如果没有转正,其实与正式的官吏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如果自身名气不够大,或者本事不够硬的话,其实很难受到大官的赏识,得到官位的可能也很低,耗费的时间甚至会比科考还要多。

  因此,如果不是必要的话,秦易不想走这条路。

  第二条路,就是献赋求仕。

  所谓“献赋求仕”,则是指当世的一些名流,通过创作“赋文”,用歌功颂德的骈文或诗词来大拍帝王马屁,从而进入帝王的眼睛。

  别看这种手段过于谄媚,有些下作,关键是好用啊!

  统治者,哪个是不喜欢听马屁的?再英明神武的君主,也受不了马屁精的吹捧好嘛!

  就是被奉为“天可汗”的二凤李世民,那手下也是有许多捧哏,没日没夜地给他当包袱去抖的。

  这个时候也别管这个手段清不清高,名声好不好听了。你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都走过这条路,从而获得了官职呢。

  十几年前,当朝五鬼的冯延巳和冯延鲁,就是通过诗赋大拍唐元宗李璟的马屁,从而得到重用,成为大官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秦易借几首马屁贼响亮的诗句献给李煜,想来也是能得个一官半职的。

  当然,拍马屁之前,需要好好调查一下皇帝的喜好,总不能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