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四章 皇权大握(第七更爆发求订阅!)_诸天我为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宴,各地官员,太守刺史都入洛阳。

  所以,袁氏一派官员,有许多都在洛阳,而不是在自己的地盘上。

  这一刻,杨赐只觉得一股寒意直冲天灵。

  是巧合?

  还是早有图谋?

  可太子不会算到袁术献书,黄巾妖道正好藏于其中吧?

  饶是杨赐一生历经风浪,也有些迷糊了,眼前之人有种深不可测的威仪,他双腿一颤,就要跪下。

  顾承扶住,手掌微微用力:“若弘农杨氏弟子入各州,令郡县平稳交接,我大汉又度过了一场劫数,杨公居功至伟啊!”

  杨赐吓得脸色发白,连连摇头:“老臣愿助殿下平稳世局,但郡县之职,万不敢受!”

  弘农杨氏不显山不露水,却是稳坐天下世家第二把交椅,而锋芒毕露的袁氏却遭嫉恨。

  如果袁氏被打落尘埃,党羽尽除,那么顺位上升,成为众矢之的的,不就变成了杨氏?

  这是杨赐绝对不愿看到的。

  顾承微微颔首:“既如此,颍川陈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曾遭党锢之祸,河内司马也有报效之心,就让他们家族的子弟为孤分忧!”

  杨赐闻言,长舒一口气:“殿下英明!”

  杨赐最怕的就是太子免去了袁氏门生,将官位赐予二等三流世家,甚至寒门子弟。

  如今看来,太子殿下虽然心狠手辣,但还是知道轻重的,将野心最大的汝南袁氏打落尘埃,所空出的官位依旧由顶尖世家瓜分。

  这完全能够接受。

  不过杨赐又难免生疑,难不成太子殿下就只为铲除袁氏,好处全给世家所得,自己白忙活一场?

  虽说汝南袁氏乃汉室大敌,但事已至此,不可能不争取利益啊!

  下一刻,他就知道了答案——

  “长文,将你的奏议给杨公一看!”

  顾承招手,陈群上前拜下。

  陈群面庞温润如玉,身姿优雅挺拔,乃标准的世族子弟,此时双手奉上:“请杨公过目!”

  杨赐展开,细细看之,脸上露出沉吟。

  各地举荐,划分九品,这九品并非官员的大小,而是资格,评议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品级越高,起点越高,升官越快,品级低下,则受人轻视,升迁也慢。

  看似这种制度就是察举的规范化,让世家权力变得更加明显,但杨赐注意到了,审查、考核、监督、惩戒、定职等等一系列措施,都由皇帝指派尚书台官员担任。

  所以这新设的尚书台,才是关键。

  这是与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极为不同的一点,中正可以评定,却无最后的决定权,若有不公,立刻罢免,永不录用。

  如此一来,官员虽然还由世家子弟担任,但权力无形中已经转向皇帝。

  对此,杨赐先是心有不甘,但仔细一想,反倒觉得这是长远之举。

  毕竟对于不想造反的世家而言,家族的延续才是重要,只要有才能的子弟能够出仕,一展抱负,受皇室制约也是应该。

  杨赐老成持重,再仔细看了一遍,尤其是考核惩戒制度,猛然醒悟,太子此时改革,还有一个关键用处。

  袁氏一脉的官员虽然心向袁家,但他们本身并没有犯错,统统拿下,师出无名。

  可九品中正制一出,所有官员都将受尚书台监察,考核品级。

  这家世倒罢了,道德和才能两方面,还怕挑不出毛病?

  即便无可挑剔,那给个二品,将其升入中央,赐下闲职,权力也被剥夺了。

  贬官罢官,明升实降,一场官场大地震,就随着新制度的诞生,消弭于无形,还能将之落到实处,尚书台定下权威,太子皇权大握,无上地位。

  这一刻,杨赐算是领教到了什么叫帝王权术,心中又是惊惧,又感钦佩,最终拜下:“殿下英明仁德,弘农杨氏,愿效全力!”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