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五章 小琉球倭患的由来(二更)_执宰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劫掠,等当地驻军赶来增援的时候倭寇已经抢夺完毕乘船离开,使得那些驻军只能望洋兴叹。

  鉴于此,洪武帝开始转变对付倭寇的策略,着手布置沿海地区的海防,在辽东到广东的漫长沿海地区设置了五十多个卫所,打造了一道坚固的海防防线。

  按照洪武帝的要求,那些沿海的每个卫所都配备有战船5艘,每船能搭载士兵5名,总兵力达到了多万。

  由于有了这道海防防线,倭寇袭扰的事件大为减少,倭寇上岸劫掠的时候通常都会受到那些沿海卫所的追杀,洪武帝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构建的这道海防防线看似抑制住了那些倭寇。

  不过,倭寇很快就改变了策略,犹豫琉球孤悬海外明军力量薄弱,因此他们再来东南沿海打劫时先去琉球,然后派人去东南沿海城市窥探,要是当地明军防备严密,那么就先待在琉球,一旦发现明军稍有松懈就趁机蜂拥而上,前去洗劫一番,然后迅速逃走。

  琉球有着足够的物资补给,足够那些倭寇待在上面等待时机,实在没有机会也能琉球劫掠一番,也能有不错的收获。

  故而,琉球逐渐成为了倭寇的侵袭东南沿海的跳板,洪武帝耗费心血打造的海防防线对此无能为力。

  除非能把面积广阔的琉球经营得与内陆一样,这样才能驱离那些倭寇,可琉球现在还属蛮夷之地,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并且还要组织内陆的居民移民琉球,工程浩大,难以实施。

  洪武十九年七月,倭寇以琉球为基地,在福建沿海连续袭扰了一个多月,相继劫掠了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和厦门等地后方才扬长而去,满载而归,而当地的海防军队却无能为力。

  战报传到南京后,洪武帝大发雷霆,破口大骂闽浙巡抚汤和:“开国功臣,竟奈何不得区区倭奴!

  鉴于海防防线无法抵御倭寇的侵袭,洪武帝于是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那就是在琉球坚壁清野,撤回琉球的局面,而当时的文武大臣皆赞同此举,即使有人心有异议也不敢忤逆洪武帝。

  于是,洪武二十年洪武帝下旨撤销了澎湖巡检司,迁琉球居民去漳州和泉州。

  琉球百姓于是纷纷烧掉房屋,毁掉粮食,在官府的安排下迁入了内地。

  不过很可惜,这种坚壁清野的策略看似断了倭寇的后路,但是却把琉球变成了倭寇的乐园,而且东南沿海的海盗、逃犯也纷纷来到了琉球,使得大明的倭患更加猖獗。

  鸡笼山是倭寇在琉球的一个重要据,人口有数万人之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炫耀的城镇,是琉球上几股倭寇势力中最大的一股。

  山下元道经营着从南阳到宁波的海上贸易路线,自然跟琉球的倭寇打过交道,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